18岁名校学霸夺冠,震惊撒贝宁:哪有什么人生捷径,父母未雨绸缪
清华大学学霸很多,陈鲲羽是很特别的一个。
16岁被报送清华,18岁参加《加油向未来》,在节目中1人霸气单挑23人科学团,最终赢得年度总冠军。
文学、物理......他不偏科,任何问题都是小case。
强大的知识储备量,连撒贝宁都震惊。
本以为这样「别人家的孩子」一定智力超群,可看了陈鲲羽的采访后,我陷入了沉思:
他说自己「不是天才」,一切来源于父母从小的培养。
陈鲲羽来自一个普通家庭,从三、四岁开始,父母就给他拿来各种书籍,刻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。
成为一个「自觉的深度阅读者」后,年少的陈鲲羽学习任何知识,都能触类旁通。
这样的学霸不是个例。
高考总分680分的杨清源,父母坚持20年不装电视,从小带孩子读《史记》,七八岁就给孩子培养好了一套完整的学习模式。
15岁就被清华录取的学霸鹿泽宇,父母很早开始教孩子识字,幼儿园时已经认识了3000汉字,这使得他的阅读能力、理解能力都明显优于其他孩子。
有远见的父母,都选择让孩子赢在“ 阅读 ”这一件事上。
语文能力弱的孩子,有多吃亏?
现在很多小学,入学时对识字量都有要求。
杭州某公办小学,要求入学前识字量最起码要达到700-800个;
北京某小学,要求入学识字量要达到1000个,可阅读段落;
经常收到家长留言,说自家孩子进入小学后,面对新课标要求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,茫然失措。
给孩子买了很多课外书,想增加阅读量,结果问题反而更多了:
- 识字量少,阅读困难
- 知识储备少,理解不了内容
- 没有阅读方法,不能独立阅读
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弱的孩子,在考试中,读不懂试题,完不成答卷,进而丧失了阅读和学习的兴趣,可能会对孩子终身造成影响。
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3~7岁这个阶段,正是语文启蒙的关键期,千万别错过了。
可是,该如何启蒙孩子呢?
凯叔出手,语文课来了!
大家好!我是每天给孩子讲故事的凯叔。
先给大家看一段《凯叔·西游记》的留言:
类似这位家长的留言,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,也促使着我思考更多。
为孩子们,我做到了什么?我还能做什么?
在我看来,阅读更深远的作用,在于从小帮助孩子通过文字建立起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力。而长远来看,母语的掌握程度则决定了一个人思考的深度和处理信息的能力。
直到有很多父母在后台反馈,希望「凯叔讲故事」能够在保留原味儿的基础上,做一些更能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、并能为孩子升学做准备的课程。
得知父母们的这个需求后,我立刻带领教学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头脑风暴。